第三百六十一章 未老先衰朱由检(4 / 4)

家兄朱由校 北城二千 3194 字 2023-02-28

看来、似乎有些浪费资源,但谁让朱由检“心善”……

至于这些工厂的工钱,朱由检也从每日十文,提高到了每日十五文,想来日本上千万农民得知后,会对他感恩戴德。

不仅如此,还有矿场、炼铁场,以及化肥场等等工场,朱由检也都准许瀛洲农民在农闲时去工作,工钱也一样是十五文。

最后算下来,御马监将会在瀛洲全面收复后,兴建大小四百余处工场,可容纳六十余万人就业。

这些工场的收入,加上朝廷给他们每人分的一亩地,以及官府的租地收获,这一系列的收入在折色成粮食后,每个农民会从幕府统治时期的人均三百斤粗粮,提高到大明统治时期的人均七百斤粮食。

这个比例,基本达到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水平。

能达到这个水平,不是代表大明科技发达,而是大明的耕地资源多。

眼下大明的亩产虽然只有二百八九十斤,而后世八十年代亩产三百四十多斤,但两者的耕地资源却不同。

收复瀛洲之后,大明的耕地面积会达到了八亿六千万亩,而需要养活的人只有一亿六七千万人,人均五亩耕地。

反观后世八十年代,十六亿亩耕地,却要养活十亿人,人均不过一亩六分。

人均耕地资源数量众多的情况下,哪怕生产力不足,依旧可以让百姓吃饱穿暖。

当然,这个前提是那群贪官污吏不会背着朱由检偷偷的盘剥百姓,而百姓也不会遭遇眼下的小冰河大旱。

小冰河大旱,基本废了大明近十分之三的耕地,让原本平均口粮一千四百余斤的大明百姓,跌落到了只有一千斤的程度。

这样看上去似乎还没有太大问题,但眼下只是开始。

接下来遭受天灾波及的耕地会越来越多,大概还有十年的时间,原本两京十三省内,将会有两京十一省遭遇大旱。

大明眼下八亿六千多万亩耕地里,将会有接近两亿亩遭遇旱情直接灭绝,剩下三亿亩粮食减产。

唯一能依靠的,只有旧港、交趾、瀛洲这几个地方,以及两京十三省内一些靠近大江大河的上亿亩田地粮食。

到了那个时候,人均口粮会跌到每人只有六百来斤。

如果没有瀛洲、旧港、交趾这些地方,也没有经过移民实边的辽东和河西的话,大明百姓的口粮会和历史上一样,只有四百斤不到,饿殍遍野……

因此,为了抗旱保民,大明要必须要稳固交趾、瀛洲这种已经具有文化特性的地方,也要加强诸藩对南亚的控制。

想要做到这点,就必须要剔除对方百姓,富裕对方精神肉体,最后将他们腐蚀同化。

在这个时代,唯一的好处就是,明军会扫除了当地的所有贵族阶级,而他们的消失,代表的是文化的灭绝。

平民,尤其是类似瀛洲的平民,他们甚至连自己的姓氏都不配拥有,谈和继承文化。

朱由检不仅要让他们吃饱,还要让他们有书读。

学汉字,说汉话……

这是他接下来要做的一项变革,但这项变革需要有许多能够教书育人的人才才行。

这点他在准备,还需要不少时间。

总之在他一系列的安排后,如果还有瀛洲的农民会怀念幕府统治下的生活,那就不是蠢材,而是傻子了。

“殿下,到了……”

象辂外响起了声音,而朱由检也回过了神来。

他看向了奏疏待处理的最后一点,在沉默过后,他写上了杨文岳、吴阿衡、以及曹变蛟和曹鼎蛟四个人的姓名。

“杨文岳和吴阿衡休息够久了,让他们联手指挥,刚好锻炼一下曹变蛟和曹鼎蛟。”

微微颔首后,朱由检将奏疏合了起来,随后拿着奏疏走下马车,交给了旁边的锦衣卫道:

“把奏疏交给吏部和五军都督府处理,另外告诉顾秉谦,把金铉放出来,可以派往瀛洲,去做他的南岛知府了。”

“是……”锦衣卫应下,随后接过奏疏,转身离去。

朱由检见状,也转身走向了齐王府,而跟在他背后刚刚跳下车的李定国,则是屁颠屁颠的跟着他走进了齐王府…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