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五十九章 先谈教学,再谈工作(1 / 3)

东港大学的教职工群体中,王浩获得STACS最佳论文奖的消息,都已经发酵了有一周时间了。

好多教职工知道的比新闻早的多,消息源头就是从琺國回来的沙勉之教授。

当然也少不了,沙勉之看好的博士生徐杰。

徐杰是真心崇拜王浩。

同样的年纪,王浩能登上国际学术会议舞台,当场指出计算机学界顶尖人士的报告错误,还能够发表令一众顶尖学者惊讶的成果报告,而他还只是个小小的、不为人知的博士生。

徐杰觉得自己应该以王浩为目标,回来以后就和同学、朋友,说起了STACS会议上的事情。

沙勉之比徐杰‘宣传’的更多。

东港大学信息学院内部,他每天必做的事情,就是说起王浩在STACS会议上的表现,说起获得最佳论文奖的研究,也就是能使计算效率提升的‘大数相乘算法’。

他不是和一个人、在一个办公室里说,而且和好多认识的人都说。

一则是,沙勉之确实认可王浩,认为王浩非常的优秀。

王浩能够取得如此成就,他脸上也能有那么一点光,‘老师和曾经的学生’,一起参加国际学术会议,并分别做了各自研究的报告,也许可以成为一段学术佳话。

另外就是,他的论文只取得了‘第二名’,“真是,只差一点啊!我和王明坤是奔着最佳去的,结果遇到了王浩,王浩做的是大数相乘算法,而且是创新式的研究,我们只是完善了IO理论,这怎么比?”

“在王浩做报告之前,连老约瑟夫都说我们肯定能获奖了。”

“结果……”

类似的一段话被沙勉之反复的说,来证明自己的研究并不差,也是被会议评审组认可的。

沙勉之的宣传效果很好。

虽然是在假期时间里,学校还是有很多的教职工。

这段时间是各类科学基金的申请阶段,好多讲师、副教授、教授,都在做申请基金的准备,一传十、十传百就都知道了消息。

王浩的事情本身就具有‘八卦’属性。

东港大学留校的博士,可以妥妥的打上了东港大学的标签,结果因为跨院系性质的实验出错被学校解聘,只能远赴西海大学当个普通讲师。

几个月时间过去,对方发表几篇核心论文,被官方媒体的报道点名赞扬,还去国家顶尖学术会议拿个最佳回来。

这个最佳还是国内学者从未拿到过的。

如果是放在电视里,东港大学妥妥是被打脸、被观众怒骂的反派。

而他们,就身处反派的大学。

当消息传的比较广了以后,好多教职工私下里讨论起王浩的事情,都觉得王浩被解聘很可惜,学校很可能损失了一个顶尖天才。

如果只是错过了顶尖的天才,就根本不算什么了。

东港确实不缺人才。

但是,王浩是不一样的,本科、硕士、博士都在东港就读,还成功留校担任了讲师,是一个打上东港大学标签的学者。

哪怕是在学术、大学圈里,自己人和外人也是有区别的。

自己人会对所在大学会有一种归属感,哪怕其他大学、企业的诱惑再大,留在大学都会是工作的第一选择。

外人,不同。

一个应聘进入大学的人,只是把大学当成工作场所,和普通企业也差不多,外面更好的机会、更大的诱惑时,就会离开大学去别地方。

正因为有‘自己人’的属性,东港的教职工对于王浩是有亲近感的,他们私下的讨论真是说什么的都有。

理学院办公室里,有个教授大声对潘卫国说道,“老潘,王浩是你的学生,我就直说吧,当时我听这事就觉得蹊跷!”

“一个刚留校的博士,参与项目才三个月,怎么出问题就是他的责任呢?”

“那个项目就只有王浩一个数学博士,但也不应该全是他的责任吧?明明是材料实验室的项目!”

“小声点,让人听到不好——”旁边一个副教授赶忙去门口看了下。

“听到又怎么样?我怕什么?我都在大学里二十年了,开除我?大不了去其他学校,师范大学的周副校长,上次就和我说,想让我去那边……”

这些话听在了潘卫国的耳朵里,他为自己的学生取得成绩而感到欣慰,再想到学校解聘时的态度,心里就更是非常的不满。

同时,也听在了黄益春的耳朵里。

黄益春参加了学校高层的申报编制会议,正准备来理学院说一下提教授、副教授的名额,让他们斟酌商量着推荐一下,到门口就听到了说话声,还是扯着嗓门说材料实验室的事情。

那个大嗓门不想听也要听,但黄益春一点反应都没有,只是站在楼梯口角落,沉了一下决定明天再来,或者让其他人来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