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三章 赴日(2 / 3)

州、开化(今爪哇岛),以及金州(苏门答腊岛)等周边领地迁移。再远一点,也不会超过黔州(今南非地区)、孟加拉和印度。

要是跨过太平洋和印度洋,前往遥远的殷洲或者西非、北非地区,那怕是此生都难以返回汉土了,着实让人难以接受。

至于那些从秦国运回的灾民,本来就是连肚子都吃不饱,命也都保不住,那还不是想怎么打发就怎么打发,可以任由移民部的安排,转运至最为需要的海外领地,为王前驱,开拓更多的生存空间。

“看,明国的战舰来了!”

当“甘渊”号补给运输舰行进至长山列岛海域时,两艘悬挂着大明日月旗的战舰从东北方向驶来,对于进入大秦这片传统海域,显得丝毫没有顾忌,嚣张异常。

待接近齐国舰船时,这两艘排水量约八百吨左右的北明战舰非常友好地打来一串旗语,以示致敬。

而“甘渊”号则拉响汽笛作为回应。

“北明应该非常郁闷吧。”李延良笑着朝趴在舷边的一名海军校尉军官说道:“这波移民热潮,他们作为秦国的对手,一点都没赶上,只能眼巴巴地看着我们将一船又一船的秦国灾民拉走。”

“也说不上有多郁闷吧。”甘渊号大副、海军御武校尉(上尉)罗正举摇摇头说道:“去年,北明联合东丹、渤海两国攻入辽东腹地数百公里,击破大小城寨堡垒数十座,掠取了秦国百姓差不多近八九万人,各类物资无数,几乎将秦国靠近两江流域的拓殖点尽数拔除。以他们的体量,想要一下子消化吸收这么多人口,估计得花好几年。”

“就是因为他们体量太小,所以怕是更加希望能从秦国多捞些人回来,以便快速扩大自己的人口基数。”李延良说道:“要是待秦国解决了西北边患,定然不会放过他们。北明等三国就算停战了,此后相当长的时间里,多半还会时不时地要来破坏秦国的移民实边行动,以防秦国在两江地区站稳脚跟。要是不想被秦国攻灭,只有不断地扩大他们各自的防御纵深。如此一来,即使捞了八九万人口,他们想必也不会太过满足。”

“李校尉倒是眼光深远,竟然如此这般为北明等三国未雨绸缪。”罗正举笑着说道:“以他们三国的体量和实力,确实无法应对秦国的威胁。但是,只要咱们齐国出手,定然不会让秦国轻易得手。你是不知道,北明为了防范秦国,在镇州、朝鲜西北和东南地区修建了大量的堡垒工事,在这次战争中,也让秦军吃足了苦头,损失颇大。在停战和议达成后,北明海军又以李麟佐的名义,占据了鸭绿江入海口附近的皮岛(今朝鲜椵岛)、云从岛(即为身弥岛)等诸多岛屿,就是想着可以就近随时监视秦国辽东地区的军事动向,同时也可在将来战事再起时,可以从侧后切断鸭绿江通道。依我看来,秦国若是没有建立起一支强大的海军,恐难以在军事上彻底压倒北明。”

“你说,将来某个时候,秦国和北明会不会实现和解,从而以两个国家建立一种正常的外交和经济联系?”李延良侧头看着那两艘北明战舰逐渐远去,脑海中突然跳出一个想法。

“秦明之间会实现和解吗?”罗正举愕然,“北明君臣上下可是一直都将‘解放’神州,恢复大明江山为立国首要宗旨。这要是和解了,他们岂不是就丢了法统,失了传承?”

“若是时间太过久远,迟迟无法打回大陆,北明君臣上下还有那个心气再提那个口号?另外,随着秦明两国之间的政治、经济和文化差异逐渐拉大,到最后,有多少人还认为自己是一个大陆人?”

“不至于吧。”罗正举迟疑地说道:“昔日魏晋南北朝时期,南北并立一百七十年,待隋统天下,复归华夏,也未有离心之念。再者,前宋时期,北方和南方也是割裂数百年,待前明洪武皇帝北伐成功,驱逐蒙元,南北之间还不是照样消弭隔阂,皆为大明子民。”

“罗校尉,那你认为自己是什么人?”

“……我当然是齐国人。”

“以后,北明的百姓会自承明国人,大陆的子民也会说自己是秦国人。”李延良说道:“而我们,也会自豪地宣称是齐国人。所以,你看看,我们尽管皆为华夏族裔,但却分属各自国家。同样的,我们也都有各自的利益着重点和归属感。……现在的一切,似乎跟百年以前情形有些不一样了。”

“你的意思是……”罗正举闻言,不由陷入深思,“以后,每个人的国家意识都将远远超过民族意识?”。

是呀,我为何会下意识地认为自己是齐国人,而不是一个汉人?——

6月6日清晨,“甘渊”号驶离长山岛,很快便进入蓬莱港。

李延良趁着船只在补充食水物资时,寻到齐国政府驻蓬莱代表事务处,匆匆写了一封信,让人转交给尚在南京城的妻子,告知她自己将前往横关赴任。

在信中,他还嘱咐妻子安心养胎,待孩子出生后,便会安排人将她和两个孩子接到身边。

对于自己此次获得横关警备副司令兼第五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