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二百四十六章 怎么是你?大宋真小(2 / 3)

里的话。”
苏涣笑道:“知院光临,蓬荜生辉啊,快,知院请进。”
赵骏就进入了内堂厅中。
他没有坐在主位上,有点喧宾夺主的意思。
他不坐主位,苏涣更加不敢,先向赵骏拱拱手,坐在了他对面的第二个下座上。
“这位是?”
赵骏看向站在苏涣旁边不敢坐的男子。
苏涣介绍道:“这是下官亲弟,名叫苏洵,字明允。今年大考,他进京考试。”
“洵见过知院。”
苏洵连忙向赵骏拱手行礼。
“哦?”
赵骏上下打量了一下他道:“你就是苏洵?”
苏涣之前来汇报公务的时候,还把苏洵的文章拿过来给他看过,到时候赵骏夸赞了一句,没想到这么快见到本人了。
“正是草民。”
苏洵又见一礼。
赵骏笑道:“坐下吧,你兄长把伱的文章给我看过,写得很好,听说你还洞悉到了我的策略?”
苏洵坐到了苏涣旁边,听到赵骏说起这个,红光满面道:“知院那一手妙计,可谓是神来之笔也,令辽国都不敢轻举妄动,只能乖乖与我们和谈。”
“哈哈哈哈哈哈。”
听到苏洵的吹嘘,赵骏乐得合不拢嘴道:“微末之伎,登不上什么大雅之堂。”
“非也。”
苏洵连忙说道:“此乃堂皇大计,千古奇策,令人不可违背的阳谋,绝非什么微末之伎。”
说着他又道:“我曾写过文章,六国破灭,非兵不利,战不善,弊在赂秦。赂秦而力亏,破灭之道也。或曰:六国互丧,率赂秦耶?曰:不赂者以赂者丧,盖失强援,不能独完。故曰:弊在赂秦也。”
“这辽人如秦,大宋再添岁币,正如六国赂秦,赂秦而力亏,届时无非就是让辽人继续强大,再来攻打大宋!”
“知院自然洞悉了辽人之阴狠,若是如满朝文武这般,继续向辽事以岁币,辽国很快就能从战败中恢复过来。到时候他们就一定会再来侵略我大宋,试图挽回保州之败威严尽失之过。”
“满朝当中,唯有知院看透了这一切,且怒斥诸公,又设下此等千古奇策,令辽国知难而退,这不仅挽回了可能让辽国威慑而丧失保州之战大胜的局势,也同样让大宋不再贿辽以令辽强宋弱,此乃利国利民之计也!”
苏洵一番吹捧,都快把赵骏吹到天上去。
反观赵骏心里一边在想我真的这么厉害吗?一边又略微有些尴尬。
因为他发现一件很丑的事情。
那就是他没有想到苏洵这么早就把《六国论》给写出来了。
《六国论》是苏洵撰写的《权书》当中一篇。
于公元1056,48岁的苏洵带领两子来到汴梁,以《权书》拜谒欧阳修,甚得赞赏。
汴梁一时纸贵,京城公卿士大夫争相传诵,苏洵文名因而大盛。
这意味着《权书》于公元1056年之前就已经写成。
里面包含了治道、兵法、史论、谋略等多种治国、治兵的办法,还是相当有见底。
但如今有一个尴尬的情况就是,赵骏参加过科举,写的文章还是《六国论》。
现在《六国论》原作者来了,而且当他面说了出来。
李鬼遇上了李逵了属于是。
还好当时乡试文章是不对外公布的,毕竟全国几十万人考,即便考上了每年几千个举人,怎么可能都对外公布。
所以现在还有机会化解这段尴尬。
赵骏面色不改,沉吟着说道:“善,满朝诸公当中全都反对,唯有你一个民间士人却如此洞悉,这说明了你的才能啊。”
“知院谬赞。”
苏洵拱手说道:“草民也只是事后分析,远不如知院这般察觉。”
“嗯,颇为谦逊,这是一个好官的品质啊。”
赵骏笑着扭过头看向苏涣道:“公群,这就是你的不对了,你弟弟既然是此等良才,当初我在阆州的时候,怎么不早些引荐呢?”
苏涣苦笑道:“当时明允在眉州老家苦读,离阆州太远,却是不能立即唤他过来。”
“无妨。”
赵骏点点头,然后对苏涣说道:“此次会试好好考,以你的才能,考上进士轻而易举,大胆策论,不要有所顾虑。”
“是。”
苏洵激动不已。
赵骏没有给苏洵开后门的意思。
历史上他考不中,那是他的策论太激进了。
满朝都是对辽国和西夏的妥协派,他一个写《六国论》,隐射朝廷给岁币会亡国,扬言要取消岁币的激进份子,怎么可能允许他考上?
但现在不同。
国内的妥协派虽然还是很多,但毕竟打了胜仗,底气也足了起来。
再加上赵骏又是激进派,即便是迎合上意,礼部那帮人应该也明白朝廷现在对待外敌是个什么态度。
简单来说,就是风向变了。
以前保守又妥协,现在锐意又激进,要是礼部那帮人再卡激进派士子入朝,就看赵骏敢不敢把这帮人全给发配琼州去。
接着赵骏又对苏涣说道:“公群,你知道我这次为什么来找你吗?”
“请知院明示。”
苏涣说道。
“朝廷解决了外患,就要解决内忧