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8章 厂长和代表(2 / 2)

气,杨为民开口道:“小姜,这事,可不能开玩笑,打胡乱说。”

姜辰认真的道:“我觉得可行,这才求主任带我来给两位领导汇报的。”

杨为民坐直了身体:“成,你给我们讲讲你的思路。”

姜辰点点头:

“其实方法很简单,就是跳脱出现有新员工学习技术的师徒模式,突破技术保守思想的壁垒。”

“转而成立一个专门的培训部,他们的主要职责,就是对员工进行系统的、有计划的、专业的培训。”

“而培训的内容,包含基础的工具识别使用、看懂生产图纸,到操作手法、生产安全等,让员工结束培训,就能直接进入车间投入生产。”

然后,姜辰开始讲解现有技术传承模式的弊端,以及培训体系搭建的优势和效果。

滔滔不绝的讲了十分钟,才算讲完。

杨为民和陶源对视一眼,脸上都出现凝重的表情。

陶源道:“你这个思路,和技工培训学校有些类似,区别是你这是在工厂内部。”

从53年开始,便有不少的技工学校成立,主要目的就是培养技术人才。

姜辰道:“理解可以这么理解,但两者也不是一回事。”

“工厂内部的培训,针对性更强,不用学习很多宽泛没用的东西,学的每一个知识都是对生产有帮助的。”

“另外,学习的周期也更短。外面的职工学校动辄一年两年,而我们这里只需要一个月,就能学成上岗。”

“而且我们走培训的流程,省去了很多流程上的麻烦。”

杨为民道:“思路和方法都是对的,但这个方案里面有个最大的问题,我们的培训专员从哪里来?技术从哪儿来?”

“我也不怕给你交个底,现在的高级工人,你让他们抓生产个顶个的强,但让他们去搞这培训,他们办不到。”

“文化水平,就已经限制了他们的思维和格局,很难讲自己的技术具现并且表达出来,更不用说系统性和计划性。”

“而且,现在三千多新工人,就算一人培训一百个,也需要30个培训专员,这对咱们厂来说就是天文数字。”

杨为民和刘援建一样,敏锐的抓住了其中的关键,但说话水平比刘援建高多了。

姜辰道:“

杨为民看着姜辰:“你?”